據不完全統計,2021年共有17家藥企因環保違法被被罰560余萬元,其中東北制藥收到8張罰單,2家藥企把危險廢物出售給沒有資質的公司/個人處理,8家藥企涉及廢氣/廢水排放,3家藥企環保設施未驗收即投入生產……
環保問題已然成為醫藥企業頭頂上的“達摩克里斯之劍”,因污染排放不達標而被罰百萬的藥企大有所在。
這讓人不禁發問,藥企環保問題頻發頻罰,究竟是環保資金投入不夠還是技術不行?
1
廢水污染、臭氣擾民
藥企環保問題頻發頻罰
醫藥制造企業,尤其是化學原料藥企業,具有產品種類多,生產工序復雜,使用原料種類多、數量大、原料利用率低等特點,其“三廢”(廢液、廢氣、廢渣)產量巨大,成分較為復雜,且新型的污染物越來越多,對人類以及周邊環境造成威脅。
去年因環保被罰的17家藥企,貌似并沒有給其他藥企帶來多少警醒。這不今年又有不少知名藥企“后來者居上”了嘛。
2022年1月29日,新華制藥由于排污口未納入排污許可證管理,違反了《排污許可管理條例》第十八條規定,被淄博市生態環境局處罰12.1萬元。
2022年2月9日,新華制藥由于污染物排放方式和排放去向與排污許可證不相符合,違反了《排污許可管理條例》第十八條規定,被淄博市生態環境局處罰13.2萬元,兩起環保問題共處罰款25.38萬元。
2022年4月25日,天藥股份因在天津經開區生態環境局及天津濱海高新區環境監察支隊開展的聯合執法監測過程中,污水站(DA002)排氣筒臭氣濃度超標排放,繳納30萬元罰款。
2022年5月,南京健友藥業有限公司因車間甲醇排放濃度等“超標”,也被南京江北新區管理委員會生態環境和水務局處罰30萬元,而兩年前該公司曾因污水處理問題被罰款6萬多元。
2022年6月14日,眾生藥業子公司廣東逸舒制藥股份有限公司因廢水總排放口采集的樣品總磷排放濃度為6.18mg/l,超標12.36倍,違反了《污染防治法》相關規定,被相關部門罰款25萬元。
據統計,醫藥企業因環保違法被罰的主要原因中,超標或者偷排廢水、廢氣、固體廢物共占比62%。
2
下大力氣、用大手筆
藥企環保投入巨額資金
環保強監管態勢讓藥企因環保問題,已被處罰,包括限產、罰款或停產整頓等。
環保合規成為醫藥企業更多的選擇,眾多藥企也開始加大了環保投入,投入資金累計愈數十億元,來進行處理整治。
例如,有藥企自1995年起,僅建設污水處理廠的投資已累計超過4億元。截至目前, 該制藥企業在環保基礎設施方面的投入已超16億,其中2019年的環保運營費就達到2.4億元。
東北制藥在已累計投入10多億元建設環境保護工程后,從2020年四季度起,又投入3.4億元,開展了涵蓋廢氣、廢水和綜合利用等環保提優項目。
新華制藥近年來也一直在下大力氣、用大手筆狠抓環保工作。據悉,新華制藥在早前投資了2000 余萬元,自行建設了固廢焚燒能源化項目。
還有企業則從建立廢水生化裝置開始,先后投資2億多元,新上、改造厭氧廢水處理裝置,新增VOC尾氣吸收治理裝置等,使得“三廢”均達到國家有關排放標準。
日益嚴峻的環保政策倒逼藥企不得不重視環保問題,拉緊了“環保線”,投入大量資金,建設環保設施項目,在廢水、廢氣和固廢焚燒處理等方面狠下功夫。
3
頭痛醫頭、腳痛醫腳
藥企治污困局任重道遠
可以看到,部分藥企實際上在環保方面投入的資金還是巨大的。引進了環保新工藝、新技術,完善了環保硬件配套設施。投入了巨資來治理環境,可藥企為何還是頻陷治污困局?
“病人給自己開藥方”,讓專業環保企業靠邊站
現在專業化環保公司參與不了環境治理項目的問題非常突出,頻繁出現這樣的極端案例:項目是企業自己的,要治理必須是自己集團的企業,因此走一個形式,由環保公司中標,但Z后還是得包給業主集團下面新成立的公司,哪怕這家公司沒有專業的治理能力。
這相當于“病人給自己開藥方”,醫生則很難有處方權。非專業公司在設備或者單純的工程技術上有比較強大的實力,但是在與自然和生態的結合上則存在著比較嚴重的觀念上的偏差。
“頭痛醫頭、腳痛醫腳”,碎片式治理環保問題
目前藥企的環保治理主要還是治理那些污染嚴重、災害隱患、環境問題突出的區域,今天因為廢水處理氨氮濃度超標了,就想辦法解決氨氮問題;明天臭氣濃度超標排放被要求整改了,就趕緊上設備治理臭氣。就問題治理問題,治理形式單一、治標不治本。
環保意識強的藥企往往會對環保作出10年以上的長期規劃,意識較弱的藥企則“頭痛醫頭、腳痛醫腳”,碎片式地治理環保問題,導致新問題層出不窮。
環保設備呈“半癱瘓狀態”,資金投入“打水漂”
部分企業抱著僥幸心理,投入巨量資金,環保設備按照標準配置了,也按照標準購買安裝了。以一種“應付式整改”的心態,在日常的生產中,為了“節省”生產成本,讓好好的環保設備成了“擺設”,靜靜地“躺”在那里,不但讓投入資金“打水漂”,造成了資源的浪費,還未起到保護環境的作用。
同時,鑒于資金有限,藥企污水處理站的操作員往往是其他崗位退休下來的老員工,運營能力積累不足,不能實際性開展專業運行維護工作,讓設備普遍處于半癱瘓狀態,造成了嚴重后果。
結 語
“綠色制藥”已經成為了制藥企業踐行雙碳目標的關鍵,制藥廢水領域的“容錯率”還將繼續降低。這樣看,制藥廢水處理領域誠然也有較高的可開發性,環保節能裝備的市場需求也將不斷增長!
在面臨良好發展機遇的同時,環保設備企業還需要潛心研究“工藝”,跨越“工藝”與“裝備”脫節的藩籬。
從工藝角度出發,研發出符合工藝特點的升級設備產品,切實積極解決制藥企業在環保訴求中的痛點、難點,為節能環保把好生產關。
只有這樣才能為制藥產業的高質量發展注入活力,才能真正把機會變成環保裝備企業發展的助推劑。
聲明:本文轉自環保水圈,作者清歡,本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不代表本網站觀點,僅供學習交流之用,不做商業用途。如文中的內容、圖片、音頻、視頻等存在第三方的在先知識產權,請及時聯系我們刪除。